一、姑苏行的介绍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全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大众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其中一个。
二、冯子存是我国著名的什么演奏家?
笛子
冯子存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是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进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其中一个。
冯子存,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是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进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其中一个。他与人合作改编的《喜相逢》,不仅成为笛界的名曲,还被改编成钢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全球亚太音理会编入各国音乐教材。
冯子存的创作素材除二人台音乐之外,另一部分来自河北、山西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二人台音乐中笛子在选调上多以筒音3、6、4、7为主,这四种指法在其他地方剧种除了筒音作6偶然用到之外,其他则是比较忌讳的。冯子存的演奏除用二人台传统指法外,大量采用的还是筒音为5、1、2、6四种,以便于旋律的演奏和情感的抒发,又不失地方风格特色。
其创作另一特点是,大都采用在同一主题进行变奏,音乐语言以对答、模拟为主。 以上谱例除在旋律上简化、加花外,另外很重要的是速度变化。除每段间有明显的变速外,在每一段内的速度天然增长也很明显,一般乐曲到结束前速度较快,心情热烈,如:《五梆子》《万年红》《挂红灯》《放风筝》等等。
三、有一个法国还是英国的,我记不清了音乐家,他是专门吹笛子的,乐曲很好听,但我忘了他的名字,请问他大名
龙笛(Ron Korb,中文译名又为雷恩·寇伯),本名罗纳德·沃尔特·寇伯(Ronald Walter Korb),是一位来自多伦多的加拿大籍笛子演奏家,同时也是作曲家以及创作歌手,以擅长演奏数十种物品方笛子乐器为著名。
四、笛子曲目及曲子简短介绍
姑苏行
笛子演奏家江先谓老师在创作此曲时取材于昆曲曲调,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则是使《姑苏行》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江先渭采用昆曲音调创作。乐曲优扬委婉,表现了秀丽的姑苏风光和大众游览时的愉悦心情.颇具江南丝竹韵味。
姑苏行:笛曲。江先渭作于1962年。采用昆曲音调,是一首颇具江南丝竹韵味的杰出笛曲。
第一段:宁静的引子,悠扬抒情甜美,展现了优美的姑苏风光。
第二段:抒情优雅的行板,表现大众观赏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时的愉悦心情。
第三段:起伏的小快板,热诚欢快,运用切分节奏表现游人嬉戏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第二段的减缩再现,更加委婉动听,表现游人沉醉于秀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余音悠长婉转,令人回味。
五、为什么说“骨哨”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笛子演奏家俞逊发明了口笛,并用口笛演奏了《云雀》等全球名曲,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几年后,大众从一些出土文物中,惊喜地发现了远古人类早已有的与口笛相近的乐器———骨哨。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160枚骨哨,它的制作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用禽类动物的中段肢骨制作的,长约4-12公分不等,肢骨略成弧形,内空,上有按孔和吹孔,可用来发声诱捕禽鸟,也可吹奏简单的曲调,其发声原理有点像笛、萧等吹管乐器。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开头来说应推1981年5月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2公里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的一只骨哨。这只用猛禽骨制成的骨哨,长约20多公分,上有7个同规格音孔。骨哨光泽明亮,制作规范,具备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出旋律。这是我国最古老的骨哨,也是我国考古职业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骨哨在远古时期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简单的乐器。这一点已由解放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考察予以证实。如云南省傣族有一种鸡哨,用一节毛竹制成,内放一极薄的竹片,吹奏时发出高低婉转的乐声,又能模仿野母鸡的叫声,傣族猎人常用以召引野公鸡而射杀。又如东北鄂伦春人与鄂温克人也有一种木制的鹿哨或狍哨,用以吹出公鹿、公狍的鸣叫声,以引诱其他鹿、狍来会合,找机会将它们捕捉、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