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牺牲11名烈士是怎么回事?这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英雄史诗。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贺丰理教村,一条不到200米的小巷曾走出11位革命烈士,他们用生活谱写了珠江纵队的壮烈篇章。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了解英雄们的故事。
革命火种怎样在南海点燃?
1936年,中国党员范志远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南海县贺丰、理教等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中共南海县贺丰支部成立,通过农民夜校、抗日自卫队等形式发动群众。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的呼声在南海迅速蔓延,话剧巡演、宣传演讲让更多青年加入革命队伍。
到1938年,南海已进步出11个党支部、200余名党员,成为珠江地区抗日的中坚力量。1939年,范志远动员贺丰、理教等地10余名青年加入顺德抗日游击队,队伍逐渐壮大。然而,随着日伪军的疯狂围剿,革命斗争愈发残酷,许多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小巷激战:11名烈士的英勇事迹
1944年4月,日军对理教村发动清乡扫荡,南海独立中队与日伪军展开激烈巷战。战士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狭窄的巷道中灵活狙击敌人,最终击退日军进攻。然而,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11名烈士在保卫“新老家”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这些烈士中,有交通员霍玉,她曾将枪支藏在摇篮底运送,甚至吞下情报以躲避搜查;有农场主任霍瑞,他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留下年仅3岁的儿子……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红色记忆怎样传承至今?
如今,贺丰理教村仍保留着当年的弹痕和烈士故居。2023年,当地将文喜霍公祠改建为红色文化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村里还规划修复烈士故居,打造红色地标,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的温度。
南海牺牲11名烈士是怎么回事?他们不仅是革命年代的英雄,更是南海人民不屈灵魂的象征。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今天的安宁生活来之不易。铭记历史,传承灵魂,才能让英雄的牺牲不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