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竟不是纸张而是桃木?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彤彤的春联,但你知道吗?最早的春联可不是写在纸上!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第一副春联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题写在桃木制成的”桃符”上。这揭开了千年春联文化的序幕——原来,最早的春联是写在桃木板上的!
桃符:春联的”前身”为何物?
在纸张普及前,古人用桃木驱邪的习俗由来已久。《庄子’里面就记载”插桃枝于户,鬼畏之”。到了汉代,大众将桃木制成六寸长、三寸宽的木板(即桃符),悬挂于大门两侧。起初桃符只画神荼、郁垒两位门神,后来逐渐演变为书写吉祥文字。
为什么选择桃木?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功效,而红色桃符更能象征喜庆。直到宋代,王安石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仍指桃木春联。可见,最早的春联载体并非纸张,而是经过独特加工的桃木板。
从桃木到纸张:春联材质怎样演变?
虽然孟昶的桃符春联广为人知,但敦煌曾出土更早的唐代联文”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随着造纸术进步,明代才出现用”正丹纸”书写的春联——这种朱砂染制的红纸不易褪色,有些还洒上金粉。明太祖朱元璋更下令推广纸质春联,从此桃木逐渐被取代。
有趣的是,”桃符”一词仍保留在春联别称中。如今我们虽用纸张,但贴春联的位置、上下联区分等技巧,依然延续着桃符时代的传统。
千年习俗背后的文化密码
从桃木到红纸,春联材质的变迁折射着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桃木驱邪的信念、骈文律诗的对仗美学、新年祈福的民俗,共同铸就了这一独特传统。今年贴春联时,不妨细想:这抹红色背后,竟藏着从桃符开始的千年故事!
(小贴士:怎样区分上下联?记住”仄起平落”——上联小编觉得字是三四声,下联小编觉得字是一二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