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最低工资标准集中上调
近日,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发布通知,宣布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北京、湖南等地将从9月1日起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标志着最低工资迎来了一次”普调”潮。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2420元调整为2540元,涨幅达120元;湖南则调整为2200元、2000元、1800元三档。
其实在更早之前,上海、广西、福建等地已经率先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从7月1日起将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690元调整到2740元;广西则调整为2200元、2040元和1870元三档;福建则在4月1日就已完成调整,保留了2265元、2195元、2045元、1895元四个档次。
最低工资标准包含哪些内容?
很多劳动者可能会有疑问:什么是最低工资标准?简单来说,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职业时刻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职业时刻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但要注意的是,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加班费、独特职业环境津贴以及各类补贴。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各地在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时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是否包含”五险一金”,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北京的调整通知明确包含了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而上海则明确表示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个人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这些情况工资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虽然最低工资标准是硬性规定,但在某些独特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按照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支付工资。主要包括下面内容几种情况:
1. 病假期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规定病假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2. 待岗期间:因经济困难或协商一致未安排职业的,待岗工资一般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3. 事假或旷工:扣除相应天数工资后可能低于最低工资;
4. 其他独特情况:如销售人员某月无提成,或年薪制下个别月份工资较低等情况。
最低工资调整对劳动者意味着什么
最低工资迎来”普调”,对广大劳动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不仅能直接进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还可能带动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以北京为例,2540元的新标准意味着一个普通劳动者每月至少能多拿120元,一年下来就是1440元。
不过,劳动者也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如果发现用人单位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不符合上述独特情况的,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毕竟,最低工资标准是法律规定的底线,任何企业都不得突破。
随着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陆续调整,相信会有更多劳动者享受到政策红利。这也体现了政府对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视,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