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导读:你是否想象过,在战火纷飞的重阳节,一位诗人孤独行军,望着远方思念家乡?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正是这样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短短四句,却道尽了思乡之苦与家国之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一、重阳登高无人伴,战乱中的孤独
诗的开头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直接点明了诗人在行军途中的孤独。重阳节本是登高饮酒、亲友相聚的日子,但岑参身处战乱,身边既无亲友,也无美酒相伴。“强欲”二字透露出他的无奈——明明想按习俗登高,却因现实无法如愿。
这里还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曾因家贫,重阳节无酒,幸得友人送酒)。岑参借用此典,更显凄凉:连送酒的人都没有,战乱中的漂泊感扑面而来。
二、遥望故园菊花,心系家国命运
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长安。他想念故乡的菊花,可此时的菊花,或许已在战火旁寂寞盛开。“怜”字既是对菊花的怜惜,更是对故园百姓的牵挂。
岑参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现实的行军孤独,后两句转向想象——故园的菊花与战场交织,画面感极强。这种写法不仅加深了思乡之情,更隐含了对民族动荡的忧虑。
三、炼字与修辞:短短四句,字字含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却处处见功力。“遥”字点明距离之远,烘托思乡之切;“怜”字则饱含深情,既有怀念,又有无奈。顺带提一嘴,诗人用菊花比喻故园,用战场反衬佳节,强烈的对比让情感更加深刻。
四、情感升华:个人乡愁与家国忧患的交织
岑参不仅是思乡,更是在忧国。“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百姓流离失所。诗中的“战场”二字,暗含了对安宁的渴望。重阳本是团圆日,战火却让它变成哀思时——这种反差,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划重点:一首小诗,千年共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虽只有28字,却凝练了岑参的才华与情怀。它写的是个人乡愁,却折射出时代的伤痛。即使今天读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家园的眷恋、对安宁的期盼。这样的诗,怎能不流传千年?
互动提问:如果你是岑参,在战乱中度过重阳节,会写下怎样的诗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