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首诗引发的仕途悲剧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看似平淡,却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位盛唐田园诗人怎么也没想到,即兴吟诵的诗句会惹怒唐玄宗,彻底断送自己的仕途梦想。
公元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科举落第后滞留长安,在好友王维的引荐下意外面圣。当玄宗让他即兴作诗时,他脱口而出的”不才明主弃”等诗句,被皇帝解读为讽刺朝廷。这场戏剧性的会面,为何会让一代诗人从此与官场无缘?
二、从隐居到求仕的跌宕人生
孟浩然并非天生淡泊。23岁与友人隐居鹿门山时,他仍心怀”致君尧舜”的理想。小编认为‘赴京途中遇雪》里,他描写冒着风雪赶考的艰辛:”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可见其执着。
但命运总爱开玩笑。科举失利后,他虽凭诗才赢得”太学赋诗,一座嗟伏”的美名,甚至结交张九龄、王维等权贵,却始终未能踏入仕途。那次面圣机会本可扭转命运,却因诗句中的怨悱之情弄巧成拙——”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的牢骚,在帝王耳中成了大不敬。
三、诗中有话:字里行间的仕途密码
细读《岁暮归南山》,处处暗藏玄机:
– “北阙休上书”:表面说放弃谏言,实为屡次碰壁的无奈
– “多病故人疏”:看似自怜体弱,暗指官场人情冷暖
– “青阳逼岁除”:春光催人老,隐喻抱负未酬的焦虑
这种含蓄的抱怨,在朋友间或可共鸣,但面对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无异于玩火。难怪王维事后委婉劝他”醉歌田舍酒”,或许早看出老友不谙官场生存之道。
四、错失的机遇与诗人的倔强
离京后,孟浩然仍有翻身机会。当采访使韩朝宗准备举荐他时,他却因与朋友喝酒误了行程。面对劝阻竟说:”业已饮,遑恤他!”这种文人傲骨,虽成就了诗名,却注定与官场绝缘。
晚年的他依旧豪放不羁。公元740年,背疮未愈仍陪王昌龄大啖河鲜,最终病情恶化而亡。这种”宁愿痛快死,不愿苟且活”的性格,恰是《岁暮归南山》的最佳注脚——他终究活成了诗里那个”归敝庐”的隐士。
五、千年回响:失意者的灵魂图腾
如今再读《岁暮归南山》,已不仅是品评诗句工拙。它记录着一个天才怎样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最终用”松月夜窗虚”的意境,为后世失意文人提供了灵魂归宿。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或许也会想起那个雪夜归南山的背影——仕途虽断,诗名永存。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永恒?

一听网